新闻中心

商用车新能源化加速的应对之道:从“配件销售”到“生态服务”的产业链重构!

据中汽协预计,步入2025年,在政策利好、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汽车产业有望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商用车销量将达400万辆,同比增长3.3%。与此同时,国家信息中心产业发展部资源与数据处副处长、商用车市场研究业务负责人谢国平女士也表示,2025年商用车市场需求将有所改善,有望实现6.5%左右的增长,总需求规模将回升到410万辆左右。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将继续支持商用车市场的发展。

在商用车市场稳步向好的同时,新能源商用车将成为最大的亮点之一,近日福田汽车表示,政策支持、新能源产品成本优化将拉动新能源继续增长,预计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将达到84万辆甚至更高,同比增长约45%,其中轻卡纯电动渗透率将超过20%,到2030年渗透率可能达到50%以上;重卡纯电动渗透率有望突破20%,2030年之前主要在短途场景,2030之后在其他场景渗透率将有所突破。另外,行业协会也对新能源商用车加速发展持乐观态度,表示2025年商用车新能源车销量将突飞猛进,销量有望达到90万辆以上,渗透率超过30%,同比增速达到80%,高于整体新能源市场增速,实现快速增长。特别是在短途、封闭场景以及新能源重卡领域。未来五年,国内市场或将形成燃油、燃气、新能源三足鼎立的格局,市场机会将从这三大板块中产生‌。新能源重卡销量预计渗透率突破20%‌,天然气重卡市场渗透率将上升到31%,全年市场需求将达到33万辆‌。


由此可见,当下,如何应对新能源商用车化加速带来的挑战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产业链各方都应积极面对的必答题,用理性思维去客观地分析,未来,商用车产业链企业要积极探索创新的融合模式,打破传统的产业边界,通过产业链整合、平台化运营等方式,实现制造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的深度融合,才能抓紧市场机遇,创造企业的二次增长曲线。

在商用车市场稳步向好的同时,新能源商用车将成为最大的亮点之一,近日福田汽车表示,政策支持、新能源产品成本优化将拉动新能源继续增长,预计2025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将达到84万辆甚至更高,同比增长约45%,其中轻卡纯电动渗透率将超过20%,到2030年渗透率可能达到50%以上;重卡纯电动渗透率有望突破20%,2030年之前主要在短途场景,2030之后在其他场景渗透率将有所突破。另外,行业协会也对新能源商用车加速发展持乐观态度,表示2025年商用车新能源车销量将突飞猛进,销量有望达到90万辆以上,渗透率超过30%,同比增速达到80%,高于整体新能源市场增速,实现快速增长。特别是在短途、封闭场景以及新能源重卡领域。未来五年,国内市场或将形成燃油、燃气、新能源三足鼎立的格局,市场机会将从这三大板块中产生‌。新能源重卡销量预计渗透率突破20%‌,天然气重卡市场渗透率将上升到31%,全年市场需求将达到33万辆‌。


在新能源化发展加速的当下,整车厂仍然面临多重压力及挑战,在技术方面,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一方面对续航里程、载重能力及可靠性要求极高,现有电池技术难以满足长途干线运输需求,而氢燃料技术则面临成本高、储运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不同应用场景如短途物流、工程渣土运输、长途货运,需适配纯电、混动、氢燃料等多种技术路线,整车企业需要精准匹配场景需求,避免资源错配,才能获得用户的认可。


在运营方面,成本是各方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规模相对而言仍较小,难以通过规模效应摊薄研发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新能源商用车售价普遍高于燃油车30%-50%,电池占整车成本40%以上,用户对经济性敏感度高。与此同时,充换电及加氢站布局不足,尤其偏远地区覆盖率低,导致用户“补能焦虑”,限制新能源车型推广。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补贴退坡后市场增长承压,同时多家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入新能源重卡市场,DeepWay、海珀特、速豹、苇渡、零一等企业接连发布多款新能源重卡新品,竞争白热化。更重要的是,传统“一锤子买卖”模式难以适应新能源车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整车企业在持续探索应对之道。


技术突破:多元化路线与场景适配

多元化路线与场景适配成为众多车企的突围之道,如江淮汽车通过应用场景电动化评估模型,针对港口短倒、城建渣土等高频场景推出专用车型,提升电动化可行性,中国重汽等传统头部车企也布局了全场景新能源产品,且在中短途牵引车、城建渣土车、城市环卫车市场市占率迅速提升。另外,场景定制化开发,也为企业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成本优化: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

新能源商用车的降本,重点是电池系统的降本,宁德时代发布了天行重型商用车电池,通过CTP(无模组)技术提升能量密度,降低电池成本15%,并延长循环寿命至8年以上;比亚迪联合上游材料企业与科研机构,攻关低成本固态电池技术,计划2026年实现量产,目标将电池成本降至0.5元/Wh以下。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北汽福田与宁德时代“签十年合作”,双方将围绕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海外市场拓展、整车及动力电池后市场、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商业模式创新:全生命周期服务

在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全生命周期服务尤为重要,车企也在不断探索,如一汽解放打造“购车+货源+金融+维保”一体化平台,整合物流企业与能源服务商资源,提升用户粘性;吉利商用车推出电池租赁服务,用户购车成本降低40%,并通过换电站网络解决补能焦虑,据介绍,计划2025年建成2000座换电站。福田汽车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出“智云”平台,实时监控车辆状态与能耗,通过AI算法优化调度,降低车队运营成本10%-15%。福田汽车表示,后续将围绕轻型、重型全品类商用车的储能生态、三电生态、商业模式等方面做全新布局,在厂端做好能力建设,同时拉动分销体系快速向新能源业务转型。


总之,新能源商用车赛道已进入“技术+生态”综合竞争阶段。整车企业正在通过技术突破、场景深耕与生态闭环构建抢占先机,实现突围。


对于零部件生产企业而言,主要面临三重压力,一是技术迭代压力,新能源商用车对电池、电驱、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技术要求更高,传统燃油车零部件需求下降,企业需快速转型适应电动化需求。二是成本控制难题,新能源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较高,且需应对主机厂对降本的持续要求。三是供应链协同不足,新能源产业链条复杂,需与上下游企业如电池厂商、智能系统供应商等深度协同,但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整合困难。为了应对挑战,零部件生产企业也通过不同的方向,探索出了应对之道。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固态电池、无线充电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将推动零部件行业的革命性变化。零部件企业聚焦电动化、轻量化和智能化技术突破,开发适配商用车复杂场景的高性能产品,如渤海汽车全面加大新能源部件的研发和生产,目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业务和产品有新能源汽车电池箱内部高压铸铝部件、车身减震塔、车身纵梁、车身连接件、混动发动机缸体、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器等新能源汽车部件。


布局智能制造与全球化生产:引入自动化生产线和数字化管理,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通过海外建厂或并购拓展市场,规避贸易壁垒。如中原内配与郑州大学合作,创立科技型企业——中原智信,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提供智能改造、机床联网、在线检测、智能仓储等解决方案,建成行业首条“无人值机、人机交互”智能化生产线。零部件企业通过智能化应用,打造新质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动力。


加强产业链协同:与整车厂、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统一技术标准,推动关键零部件的规模化应用。据介绍,中原内配锚定氢能产业发展方向,先后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西安交大、上海重塑集团、宇通集团、氢璞创能等强强联合,围绕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空压机、增湿器、双极板、质子膜、空气轴承等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共同开展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科技和产业合作。


总之,零部件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助力降本增效的同时,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新能源化加速,配件经销商引入新能源车相关配件会对企业带来多重挑战,一是新能源商用车配件如电池、充电模块等与传统燃油车差异大,库存管理需快速转向新品类,可能导致旧配件滞销;二是,新能源配件需专业知识支持,如三电系统检测工具等,传统经销商缺乏相关技术储备;三是,终端用户需求从单一配件销售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如电池回收、维保方案等,对经销商综合服务能力要求更高。面对新能源的挑战,商用车配件经销商从多个维度进行提升。


优化供应链管理:与整车企业建立直供合作,获取原厂配件授权的同时,在技术培训、产品培训等方面,获取资源,另外开发适配多场景的通用型配件,优化内部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拓展服务生态:在新能源商用车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过程中,三电产品的服务尤为重要,配件经销商可以通过提供电池租赁、换电服务等新模式,并整合维修资源,构建“销售+服务+回收”的一体化体系。


技术培训与工具升级:除了通过整车厂获取技术培训外,联合零部件厂商开展技术培训,配备专用检测设备如解码器等,提升服务响应能力,也是配件经销商要重点关注的。

总之,配件经销商也尽快调整供应链体系,并提升服务能力,快速进入“服务商”、“解决方案”专家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应对新能源化加速的挑战。

新能源商用车的模块化程度高,传统保养项目减少,对维修企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技术方面,新能源商用车维修需掌握三电系统和智能诊断技术,传统技师知识结构滞后。在维修设备方面,新能源车需要专用工具如高压电检测设备和智能诊断系统,这些设备成本高昂,中小型维修厂难以承担。


强化技术培训:与整车厂或培训机构合作,开展新能源维修认证课程,培养专业技师团队。如中汽维协商用车维修分会2025年将联合行业专家开展专项技术培训,为维修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投资智能化设备:引入远程诊断工具、定位工具等,提升故障识别和修复效率是维修企业必须尽快投入的,另外,有能力的维修企业更应引入智能诊断系统和云平台服务,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对新能源车故障的精准诊断能力。



免责声明
本网站资讯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当下商用车行业热点新闻汇总而来,方便大家阅读获取最新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供分享交流,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